9.11.12

語路




"我說我曾經埋怨過崑曲,我曾經覺得崑曲什麼都沒給我,沒有給我基本的生存標準、最基本的成就感。但是當真的去選擇放棄他的時候,我發覺這麼多年來崑曲變成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可以埋怨他,我可以怨恨他,我可以憎恨他,但是我無法離開他。"   -賈樟柯,「語路」


人生苦的是沒有可選擇的路,就是所有身邊的一切事物註定了這樣的選擇是因為沒有選擇而造成的。
於是最重要的是堅持,在孤獨中堅持、在堅持中孤獨,最後在孤獨中重新認識自己。


這是賈樟柯2011年的作品「語路」,他邀請六位青年導演,去探訪中國商業、文化、社會公益領域的十二位傑出人士,講述自己人生中的各種關卡和心路歷程,最終拍成十二部紀錄片,以及將訪談出版成書。那天我在誠品晒書節發現它,便買下他。兩天後我在工作中偶然聽到了這個案例,起源於語路計劃,是賈樟柯和Johnny Walker合作計畫,主要訴求無非是提升Johnny Walker的品牌形象:鼓勵青年們勇敢追夢。企業行銷手法履見不鮮,自古以來成功的案例大半都會講究情感訴求,將品牌和人們的情感做連結,深入你的生活、思想。藝術與商業很多時候處於天秤的兩端,純藝術多半漂浮在雲中,仙風道骨怎麼也不肯和「商業利益」妥協,而在商業上要講情感,若拿捏得不好則容易被詬病為灑狗血、浮乏濫情。但我欣賞這個合作,只單純為著這部紀錄片的價值。

姑且不論對中國的政治社會價值觀,在這裡我看到中國這廣大的土地上,人們正埋頭耕耘著,為了自由、環保,為了社會不公和自身夢想而奮鬥,即使那一小群人們依然默默地發著光,然後影響世界。他們本不該被遮藏,必須有人站出來替他們說話,替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們說話。賈樟柯說:「我想起當我憂愁上身的時候,我用被子捂著臉哭的時候,其實特別需要有人和我聊聊。那就拍部片子吧,找那些已經走出一片天的過來人,談談他們生命中最黑暗的時刻,聊聊他們走出艱難歲月的智慧和勇氣。」一部片子能感動多少人?那些紀錄片能在人們的腦中停留多久?只要持續下去,一點點,一些些,微光終究不會孤單。


換個角度看,商業與藝術間的界線往往是人們的劃地自限,
如果人們對商業和藝術有更多的寬容,世界會和諧許多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