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2.12

inception


以為已成過去,雲淡風輕,
總在回頭的那一刻瞥見最關鍵的那道鎖沒有卡緊,
匡瑯瑯地,擲地有聲,門的背後是不願面對的謊言還是被催眠的自己。

而光就要灑進來了,
事實刺傷了誰,於你於我,
在充滿希望與溫度的火焰下,
沒什麼能夠隱瞞,也從沒人能逃得過。

讓一切在太陽下攤平,燃燒,毀壞,
讓一切化為餘燼,
低迴於夢中。

14.12.12

9




某些時刻迸發得突然,消失得突然,
快得讓人措手不及,
或是,其實已經醞釀許久,在等,等你察覺。

什麼都是這樣的,
情感是,生活是,生死是,人生。

也許因此美麗而且不美麗。


3.12.12

we are floating in space



耳機裡傳來spiritulized的Ladies and Gentlemen We are Floating in Space,

一直以來沒認真聽詞,因為是多重人聲堆疊在一起,只覺曲調易記,
今天認真聽了一下,才發現原來歌詞是這樣的:
i will love you til i die,
and i will love you all the time,
so please put your sweet hands in mine,
and float in space,
and drift in time.

好甜哪,
甜到少女都想飛起來了。

我說呀,
可不可以穿過這個隧道,
就回到那裡,
然後再一次地跑向你,牽著你的手,
度過無數花雨滿天的青春。

好不好?


aurora



照片是2011年12月03號拍的。
那天夜裡,在野外湖邊空地走了一大圈又回來,快到住宿處的時後赫然發現遠方的天空似乎出現微微亮光,驚呼之於顧不得疲憊寒冷,興沖沖地再一次跑出去。
一片曠野之下,如狐狸尾巴般地掃過,整片大地因極光而亮了起來,若急若緩,帶著些許紅光,一摺摺地朝著磁極終站前進。而我臣服於這壯闊的美景之下,顧不得零下幾度的寒冷,也顧不得身子早已被凍得沒有知覺,端著小小數位相機,脫下手套窩在地上長曝,眼睛直直地盯著天上,深怕錯過任何一分一毫。
再多一些,在這虛幻杳杳的光消逝之前,只盼是能多收進心裡,一點點就好。
我想,北歐真的是我們的死亡終站了。
***
今晚突然驚覺已經是一年以前的事了,謹以此紀念之。

20.11.12

太多



言語太多,只有濫觴一途。
和情感一樣,這兩者往往分離不了的。

船過水無痕,好比人的生活,每每想濺起些什麼,拼了命用盡氣力,想迸發生命的力度和激起渴望,一回頭卻發現水波無痕,周遭一陣寧靜,上頭依然月明星稀,彷彿什麼都發生了,也什麼都沒發生,而這轉瞬竟是一個人生。

人也許註定一生只能在那些追尋溫度、追尋光,和缺乏意義的矛盾中艱行而去。

也往往因為得不到什麼而想要什麼。
但真的得到了又會是什麼呢?
人生在世,爭的不過就是那一口氣罷了。
為了這口氣,可要逼得自己喘不過來了,
嘻,嗟哉矣。


所以有時候其實只想抬頭看看外面的藍天罷了。

就不說別的了。

9.11.12

語路




"我說我曾經埋怨過崑曲,我曾經覺得崑曲什麼都沒給我,沒有給我基本的生存標準、最基本的成就感。但是當真的去選擇放棄他的時候,我發覺這麼多年來崑曲變成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可以埋怨他,我可以怨恨他,我可以憎恨他,但是我無法離開他。"   -賈樟柯,「語路」


人生苦的是沒有可選擇的路,就是所有身邊的一切事物註定了這樣的選擇是因為沒有選擇而造成的。
於是最重要的是堅持,在孤獨中堅持、在堅持中孤獨,最後在孤獨中重新認識自己。


這是賈樟柯2011年的作品「語路」,他邀請六位青年導演,去探訪中國商業、文化、社會公益領域的十二位傑出人士,講述自己人生中的各種關卡和心路歷程,最終拍成十二部紀錄片,以及將訪談出版成書。那天我在誠品晒書節發現它,便買下他。兩天後我在工作中偶然聽到了這個案例,起源於語路計劃,是賈樟柯和Johnny Walker合作計畫,主要訴求無非是提升Johnny Walker的品牌形象:鼓勵青年們勇敢追夢。企業行銷手法履見不鮮,自古以來成功的案例大半都會講究情感訴求,將品牌和人們的情感做連結,深入你的生活、思想。藝術與商業很多時候處於天秤的兩端,純藝術多半漂浮在雲中,仙風道骨怎麼也不肯和「商業利益」妥協,而在商業上要講情感,若拿捏得不好則容易被詬病為灑狗血、浮乏濫情。但我欣賞這個合作,只單純為著這部紀錄片的價值。

姑且不論對中國的政治社會價值觀,在這裡我看到中國這廣大的土地上,人們正埋頭耕耘著,為了自由、環保,為了社會不公和自身夢想而奮鬥,即使那一小群人們依然默默地發著光,然後影響世界。他們本不該被遮藏,必須有人站出來替他們說話,替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們說話。賈樟柯說:「我想起當我憂愁上身的時候,我用被子捂著臉哭的時候,其實特別需要有人和我聊聊。那就拍部片子吧,找那些已經走出一片天的過來人,談談他們生命中最黑暗的時刻,聊聊他們走出艱難歲月的智慧和勇氣。」一部片子能感動多少人?那些紀錄片能在人們的腦中停留多久?只要持續下去,一點點,一些些,微光終究不會孤單。


換個角度看,商業與藝術間的界線往往是人們的劃地自限,
如果人們對商業和藝術有更多的寬容,世界會和諧許多的。

6.11.12

看不見的城市

小的時候總愛跑到陽台上,望向遠方。

身處台北市區,可用的空間似乎天生就比別人少了些,如果不想像隻家寵被關在房子裡,望向充滿誘惑的花花世界,在沒有院子可供跑跳的情況下,也許還有陽台這個選項。

都市生活繁忙,喧鬧雜沓讓狹小的城市蒙上了層灰塵,或感於生活空乏,或是住宅外觀太醜,人們總愛在有限的陽台塞入無限創意。五顏六色的盛開花朵、巧奪天工的人工造景,無論好不好看,也無論增添了幾分顏色或看起來更假情假意,均為了自家盡心盡力。

吳明益在天橋上的魔術師裡頭是這麼說的:「那時台北的建築高度跟現在是完全不同的。我們在天橋上就能看見淡水河的國慶煙火,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看到陽明山,那時的台北還像是一個盆子,即使你站在盆底的一處不算高的地方,還是可以看到盆子的邊緣和盆子裡頭所有的東西。」我沒去過中華商場,也沒走過那兒的天橋,不知道從天橋上看陽明山的感覺如何,但那時候的天空肯定比較開闊,至少不像現在,擁擠的市區裡每每看到一處大興土木為著新的商業利益和住宅空間而建的怪獸,叢叢地正吞噬著這座狹小城市的天空。一口一口地,咬著,搶去人類原有的寶物。

生長在都市的小孩還是懂得苦中作樂的。即使沒什麼廣闊的空間,也能踏上陽台走走。小時候在陽台上,總愛望向遠方,看看最遠能看見什麼地方,那兒原有個延吉超市,我喜歡遮著一隻眼,試試自己的視力夠不夠看清楚招牌上的每個字。只是越長越大,超市沒變,但我漸漸地看不見他了,一棟棟聳立的建築在眼前巍然而立,擋住了視線,也揮去了我生活中一小點趣味。


台北從前是座水城,河流淙淙,阡陌交橫。
它也是個盆地,承載著無數生命,
只是那時的人們還不太懂,埋首向前衝的時候忘了低頭,看一看腳下的這塊土地,
為了向上生長,一點一滴地將盆中之水榨乾。
於是我們剝奪水,吞噬天空,在僅有的生命裡費盡心思與人性對抗。

而這些,落在土地上的,一切一切,
終將歸還的。

16.10.12

深夜



喜歡深夜的寧靜。
走在路上的萬籟俱寂,偶爾配著屋子裡的講話聲、鋼琴聲、吹風機聲、狗叫聲、電視聲,
此起彼落,不絕於耳。

整座城市即使在睡著的時候,還是有淙淙的生命不願安息吶。

從研究所時期就如此般,喜歡深夜走路的時光。
獨行也好,雙重踏步的節奏也不錯,
深夜的獨白語對話總能舒緩什麼,或激起什麼。

14.10.12

水晶體



她的身體壞了。
不知怎地,排不出水。
像是身體極度飢渴般,緊抓住所有液體,一滴也不讓之滲出體外。
後來她體內的水分太多,壓力過高,
她覺得自己再不想點法子,整個人似乎就要爆炸了。
於是,她拿起小針,輕輕地往眼球上扎了個小洞。

那只是一秒之間的事,沒有任何疼痛,世界好像也沒因此改變什麼,
一切自然地發生。

啊,只有一件事。
日後每當她喝水,一滴滴水就會從眼角滑落,啪搭啪搭地,不斷滑落。

24.9.12

paris


我想我還是失敗了。

沒來由的,從小我就盡量避免自己去喜歡上巴黎這個城市,要說是太多人喜歡了反倒讓人失了興趣,或說是太多人說她的壞話,都好,反正我總是小心翼翼。

但在自己獨自走在這個城市十來天之後,終究無可避免的被她深深吸引。

海明威說,不論我們變,巴黎怎麼變,也不論去巴黎有多容易,有多困難,我們總要回到巴黎。巴黎總值得眷戀,不管你帶去什麼都能得到回報。是啊,我總是在這段日子裡想起一個人走在街道上的情景,也許是那十來天的天氣太好,每日以蔚藍相待,晴空萬里,冷冽的空氣、無可比擬迷人的芳香漂浮空中,不到午時人人在麵包店裡排隊,等著剛出爐的長棍麵包,或抱著或邊走邊咬,還有一家家閃爍著燦爛光輝的法式甜點,似乎正向每個路人招著手,低語著快來吃我。瑪黑區的型男優雅女、充滿混雜風情和橄欖香的拉丁區,我走在香榭麗舍大道朝著打折季衝去,而盡頭是高大雄偉的凱旋門。逛不完的博物館美術館,走過的聖母院和莎士比亞書店,蒙馬特區特有的與世獨立氛圍與聖心堂,艾蜜莉的咖啡館和梵谷的房間,走在哪兒都能碰上得過獎的麵包店,香脆的外皮語柔軟帶有嚼勁的天然酵母,教人無法忍受。塞納河畔的獨步、戰神廣場,光從夏祐宮看巴黎鐵塔我就去了三次只因為每日的光景不同。無意經過的inception裡出現的鐵橋、每日搭著地鐵研究怎麼搭最省時,怎麼看都很多所謂優雅的巴黎女人,我整日拿著買來的街道圖,畫著、走著,漫步著,十八區終究沒有走完,但地圖倒是狠狠地烙在腦海中,揮之不去。


這大概也是為什麼看著流動的饗宴中提到的各個街道,引起我這麼大共鳴的原因了。

我記得最後一天清晨在Av. de l'Opéra的地鐵遇到沒有電的手扶梯,受到好心人士幫我提著30公斤的行李趕車,Rue de Rivoli路旁的甜點和杜樂麗花園,為了香水走了很多次的Bd Saint-Germain,藥妝店林立的Rue des Francs Bourgeois而後才知道原來是布爾喬亞,原來Rue Descartes稱作笛卡爾街。走在第十八區高級住宅的迷霧和清新無人的街道,每天出門回家的Daumensil和對面的麵包店,太多街道走到路癡如我也終於記住。一日受限於兩張車票,其餘的就靠雙腳,一直走一直走,照著地圖永無止盡的走下去,走十日來的往返間,我用腳、用身體去記憶這個城市的一切。


於是我還是喜歡上了,沒有進去海明威在蒙帕納斯遇見費滋傑羅的澳洲犬酒吧,沒進去丁香園咖啡館、奧德翁的歌劇院和聖米榭廣場上的咖啡館,作為一個過路者,一個短暫地旅行者,我以自身獨步於這個城市,在每日與自我的對話中發現這個城市諸多美好的地方,最終無可避免地喜歡上這裡。




21.9.12

jerry uelsmann

Jerry Uelsmann  Untitled (1982)

Jerry Uelsmann  Untitled (1996)

Jerry Uelsmann(1934-),超現實攝影的先驅。
只能說相見恨晚,但也不算太遲。
他說“Simply stated… my hidden agenda is to amaze myself. The anticipation of discovering new possibilities becomes my greatest joy.”

常想起沖片放相的時光,那段日子總是安靜得過分。
微光的空間中,緩緩地把相紙浸入藥水,然後總是忘了時間。
顯影的那一瞬間總是令人屏氣凝神,好像看見自己的什麼從身體跑了出來。
那個瞬間我確信我是喜悅的,不論洗出來顏色是否理想,
i really am.

學習黑白攝影的過程很短,但好像開啟了一扇門。
我從微微的縫隙中看見那個世界撇進來的光,
微弱地,好似物體的輪廓,或許是光于空間于物體的眷戀。
我迫不及待地走向前,想再多探點什麼,關於視覺與世界的連結。
能尋得什麼呢?我不知道,
只知道已經停不下來了。




14.9.12

Disney fantasia


迪士尼幻想曲。

小時候看過的,長大之後,唯一有印象的大概只剩魔法師的學徒了。
今年迪士尼幻想曲正式由官方授權,進行巡演,而亞洲的第一站就是台灣了。
這麼難得的機會,腦中帶著藍帽子俏皮的米奇已經在跳了,咚咚咚地手也跟著點下去了。

這次是有大螢幕播放,現場則由長榮交響樂團演出。
因為可以帶孩童入場的關係,成為整場演出唯一的缺憾。
(各位親愛的父母,人民的文化素養就從孩子培養起啊,如果您不告訴孩子聽音樂會的時候必須安靜不能講話及亂動,真的會很困擾啊)
撇除外在因素,第一個音符下下去的時候,我整個人都被吸進去了。
幻想曲是華德迪士尼在1940年時想以杜卡的"魔法師的學徒"為藍本,創作戲謔風格的動畫,並請史塔科夫斯基現場指揮交響樂團,整部動畫歷時三年才完成,投入資本相當大,且唯一有劇情的就是米奇的魔法師的學徒,其他則以音樂和畫面搭配。這新奇的手法雖然在藝術上堪稱一大突破,在當時喜歡看有劇情的電影的人們,倒是不太買單。直到近年多次重映後受到廣大好評,1998年被美國電影協會選為本世紀美國百部經典名片之一,也成為迪士尼動畫崇映最多次的作品。

這次匯集了1942年和幻想曲2000中的曲目,和最初的略有出入,增加了諾亞方舟橋段和大城市裡小人民生活的劇情片段,不過數部都讓我熱淚盈眶啊!每個片段都充滿想像力且富有童趣,冰精靈的飛舞、蒲公英種子的漂泊、綠意的拂過、月亮射出了滿天星空,跳舞的香菇和恐怖的火山熔岩,一個個都擬人化後和悠揚音樂及節奏配合,成了一部經典中的經典!整部動畫以古典樂為主軸,照著節奏及張力去發展,這和一般電影的配樂有很大的出入,讓音樂成了主角,百分百完全地詮釋音符,而動畫則分毫不差地落在拍點上,是很有節奏感,看得真讓人過癮!


說到幻想曲,還有另一個迪士尼動畫我小時候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花與樹"。
迪士尼第一部彩色動畫。
小時候家中有錄影帶,剛好就是silly symphonies,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這部和三隻小豬,
看了好多次都看不膩,高中的時候老師又放了一次,一下子回憶湧現。



以下是表演曲目: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節錄) Beethoven: Symphony No.5 (excerpts)
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第三&第四樂章 Beethoven:Symphony No. 6, Movements III & IV
柴可夫斯基:《胡桃鉗》組曲 Tchaikovsky: The Nutcracker Suite
德布西:月光 Debussy: Claire de Lune
史特拉汶斯基:《火鳥》組曲(1919) Stravinsky: The Firebird Suite (1919)
蓋希文:藍色狂想曲 Gershwin: Rhapsody in Blue
保羅.杜卡:魔法師的學徒 Paul Dukas: The Sorcerer’s Apprentice
艾爾加:威風凜凜進行曲 Elgar: Pomp and Circumstance
雷史畢基:羅馬之松,第四樂章 Respighi: Pines of Rome, Movement IV

來源:官網

而原本的幻想曲曲目為:
巴哈︰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曲﹙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柴可夫斯基︰胡桃鉗組曲﹙The Nutcracker Suite﹚
杜卡︰魔法師的學徒﹙The Sorcerer's Apprentice﹚
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
貝多芬︰田園交響曲﹙Pastoral Symphony﹚
龐開力︰時辰之舞﹙Dance of the Hours﹚
穆梭斯基︰荒山之夜/舒伯特︰聖母頌  ﹙Night on Bald Mountain/Ave Maria﹚

1.9.12

九月



又是一個好圓好亮的銀玉盤。

今日練團,很晚回家。
卡繆札記第五次翻開,讀不下去。
不是因為文字艱澀難懂或內容枯燥,而是其描寫人類最內心的情感思想與處世哲學,
於情於理,就這麼剛剛好地,對著了。
一字一句皆想刻在心上,第一篇於是再也讀不完了。


「我的意思是說:任何人即使不沾絲毫浪漫色彩,對於過去的貧窮也難免產生懷念之情。若干年的貧困生活,足以逼造出特別的敏感。」開頭便如此說。


八月走了,秋天來了。
看到日期出現9/1仍驚了一下,這年怎麼到了要開始倒數的日子了。

31.8.12

clair de lune




再一個月是中秋節,今晚月亮也亮晃晃的,好圓好圓。

看到clair de lune,是德布西的月光。無數電影的配樂瞬間響起,畫面隨之浮現。
clair,跟月光有什麼關係 (查起字典)。

法國大革命時,政府頒布法令,新生兒只能照著日曆取歷史上有名人物的名字。哀呀,那豈不是知道名字就知道生日了。

claire為法語clair的變體,e結尾有明亮、潔淨的意思。相似名字還有clare, clara, clora。
恩,挺不錯。當初沒想太多,看了本書,唸起來覺得順就用她了,想不到還有這層意思。
查了一下她是1月1日的法國名字。那1月2日的呢? 喔,stephanie,好吧,有點長。

差了一天,尚可接受。


唸一唸好想學法文喔。

28.8.12

曝光


好似捲起了的紙,
掀起了一角便想探索更廣更深背後的秘密。

但有些秘密不能說,噓。

如同潘朵拉的盒子,別打開,
裡頭或是毫無盡頭的黑暗深淵,
或是足以將妳消融的刺眼的光。

想靠近太陽,就得付出對等的代價。

怕嗎?

いろ




日本的顏色。
對顏色有蛛絲馬跡般的考察,並且於些微明度彩度錙銖必較的人兒,看看吧。
http://nipponcolors.com/


是說勿忘草為什麼這麼漂亮。

19.8.12

星子


看著他們的時候其實沒有想太多,
聲音、顏色,一切均是多餘。
細細感受就好。

16.8.12

metro i visited

有天覺得清閒,到處瀏覽中國的設計網站,無意中發現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鐵圖,印象中文章總共30頁,全世界城市的地鐵圖一覽無遺,想起之前在歐洲幾個城市都靠著地鐵圖和街道圖生存,地圖成了每日不可或缺的存在,便想把自己熟悉的幾個地鐵圖存下來,但後來不知怎地一直連不上網頁...,遂有此篇文章的誕生。

倫敦
第一個城市是倫敦。
2009年的時候去過一次,當時住在藍線piccadilly circus上的earl's court
記得每天要出門或回家都要搭好久的地鐵...,還有倫敦地鐵獨特的沒有冷氣和潮濕臭味,
人們臉上總是少了點爽朗,多了層鬱悶。去年10月舊地重返,居然又再次住到同樣的站,
背著厚重的隨身行李從希斯洛機場搭地鐵到liverpool street與人會面,那漫漫長路又帶
我重回那個潮濕擁擠、悶熱且充滿各色人種的現場,椅子上散落閱讀過的報紙,恩,當時
印象最深刻的是正在上映的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以及地鐵的廣告,台灣的筆電佔
了好大的版面及各種音樂劇,然後就是手扶梯盡頭有街頭藝人在表演。


巴塞隆納
在巴塞隆納用了T10卡,搭METRO好方便。
因為在西班牙,走在路上不斷學打舌音講metro,好像多講幾次就順了。
由於是T10,一張只能用十次,所以每次都要精打細算,沒有太遠的就用走的,結果真的
走超多的...也在聖家堂面前遭臨我人生中一大失策,簡直是對著偉大的高第站著流淚(真的)
啊,我真的永遠也忘不了那個場景啊(捶胸頓足)。

說好了,等他完工後要再去一次,20年後我應該又會重新想起當時在這裡的複雜心情,想
來也是人生的另一個風景吧。


斯德哥爾摩

找不到跟當時看得一模一樣的版本。
猶記著從赫爾辛基出發前往斯德哥爾摩的時候為了搭廉價航空,時間特早,大約是3點起床,
搭四點出頭的第一班火車到市中心,然後前往機場搭飛機,中午之前就到了。一搭上地鐵,
便覺自己有如鄉下老鼠進大城,好多人,好吵雜。(等看到最後赫爾辛基就知道為什麼了...)

好現代化的城市(雖然之前轉機的時候也有在市中心吃了pizza hut,但當時只顧著肚子餓,完
全沒心思去看城市街景),在這個城市受到同身為交換學生們的熱情款待,於是對
universitetet有著異常熟悉的好感。


哥本哈根
這個城市的地鐵很酷,打造得讓我有種身在水族箱(?)裡的感覺...。同樣地受到沙發主人熱情招待。"From airport take the metro towards Vanløse and get off at Flintholm. Change to S-train line F towards Ny Ellebjerg and get off after two stops at Ålholm Station." 其實整個城市的建築都像在童話故事裡一樣,矮矮的,色彩鮮艷,沙發主住在市中心外圍,空氣清新,人煙稀少,每日早上出門呼著白煙走進車站,悠悠哉哉地好像滌淨了全身似地,是個相當適合居住的地方。令人印象深刻的是København H,它是
中央車站,一進去好像走到童話世界裡的車站一樣,打造得相當有味道,裡面的7-11更是
屢屢讓我們留連忘返(是說為什麼人家的7-11麵包可以這麼好吃?)。另外,更有可以直接通往機場的快線,離開的時候靠它真的很方便。
啊,我的丹麥麵包和cha latte啊~


柏林

學期結束後去了德國,玩了一圈,天天就是走走走,吃麵包餅乾巧克力(現在回想起來怎麼會這麼生活!?)有搭地鐵的大概就是待了五天的柏林了(中間卡了個聖誕節)。印象深刻的是鮮豔的黃色車廂和車站,其餘的,就是真的玩(走、逛)得很累。


布拉格
人生中第一個國外跨年,居然是在布拉格,自己也覺得神奇。
2011年最後一天晚上,大夥匆忙的搭著地鐵,準備上城堡山看煙火,就算有千萬階梯也要爬上去,果然不負眾望,煙火真的美麗至極,施放了非常久,久到城市被漫天煙霧所瀰蓋...,是一次挺有趣的體驗。我相當喜歡捷克,這裡有股迷人的魅力,不同於北歐的純淨、西歐的現代,南歐的地中海風情,它位居東歐,融合了東西方文化,交雜出一股草根、野蠻卻充滿生命力的氣息。(當然物價便宜,還有小鎮的美食更是吸引人之所在!)
希望能再去,慢慢地好好體驗當地生活。


巴黎
獨自漫步於巴黎街頭,雖說這個城市以浪漫著名,少了誰在身邊似乎怪怪的,但一個人有一個人旅行的獨特之處,也是與自我對話的最佳時機。身為路癡,一張3.5歐的地圖成了不可或缺之物,翻過來是地鐵圖,背後則是街道圖,每日就在朋友家裡擬好隔天路線,抄寫地址,第二天一早便悠哉上路。幸運的是待在那兒的冬日,天蔚藍、陽光普照,早上伴隨冷冽的寒風,開啟一天悠悠長路。走累了,便找些麵包店,接近吃飯時間會發現街上的麵包店開始排起隊來了,巴黎人真的都吃麵包過活的,於是也跟著走進店裡,用手指著長棍麵包,夠吃上一天了。美食、藥妝品、鐵塔、市集、瑪黑區、蒙馬特區、無數個廣場、街頭藝人、名牌、香榭麗舍、龐畢度的夕陽、莫內,一個人感受這場流動的饗宴,最奢華不過。


赫爾辛基
終於到赫爾辛基了,你沒看錯,它就是這麼簡單(能理解為什麼我到瑞典像是進大城一般了,因為真的是大城啊!)。一條鐵路通到底,大多數的站路面的tram也會通過,因此在赫爾辛基的大多數時間我搭tram較多,不過很喜歡它地鐵的鮮豔橘色!而且人少,搭起來舒服,車上的電子螢幕除了每日的天氣,還有各種活動的訊息,藝文的體育的有趣的通通皆有,
在tram上也有,看了看就可搭車前往囉!
這就是天天陪伴我的HKL HST,3T是中央通往學校的好夥伴,也可到海邊和西貝流士公園,7A7B則可通往我住的Pasila、附近的會展中心及跳蚤市場,有時夜晚看完戲劇也可從那兒回家。4系列則是到港口附近,那裡有些重新利用舊倉庫改造的藝文空間,在那兒看了design week的活動和refugee film festival,很適合這樣一個具實驗性的空間。每次都會搭乘3B到Hakaniemi,去傳統市場喝魚湯或是到中國超市採買,6則可前往Arabia,是陶瓷工廠,同時也是Aalto University Design School其中一部分。赫爾辛基不大,地鐵只有一條,tram手指頭也算得出來,bus倒是有去比較遠的地方,但我打從心底喜歡這個城市,它相當適合生活,緩慢地、優雅地。

15.8.12

L'Etranger


Albert Camus, by Henri Cartier-Bresson
"我知道這世界我無處容身,只是,你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

Det Kongelige Bibliotek- 從天空掉落的隕石



Det Kongelige Bibliotek,丹麥皇家圖書館,又稱Black Diamond,由Schmidt Hammer Lassen設計,1999年落成。
The big issue2012年的6月號特輯是世界各地的圖書館,第一篇翻開就是丹麥,瞬間帶我回到2011年12月初的光景...

"外牆是從辛巴威運來,再運往義大利切割研磨的黑色花崗岩拼成,並已精算的角度築成向水岸傾斜的鞋面..."-the big issue如是說。老實說,我對它並沒有多深入的研究,但至今我仍印象深刻那一天站在黑鑽石前面的心情。

在丹麥的時候天氣不是很好,天空陰沉沉的,加上也許是前一站太令人驚艷,以至於對哥
本哈根的期待太高,第一天為了看小美人魚雕像走到腳要斷掉,看到時心卻涼了一半(呃啊),小美人魚真的很小,還被惡作劇噴成粉紅色的,讓遠道而來的我們對著一片茫茫大海感受空靈(虛)的氛圍。

來到黑鑽石已是第三天的行程了。哥本哈根不大,人口約50萬,前兩天在路上行走時也常見這棟壯巍的建築物,終於在接近天黑之時來到了傳說中的皇家圖書館。越靠近越驚覺它的壯碩,透過透明玻璃發出的室內光,更是增添了優雅和設計感。

裡面相當安靜,也有許多地方供人們討論,不時可以看見學生們在此討論作業。另外,它的閱覽是相當古色古香,很像國外大學圖書館木製桌椅,空間寬敞明亮,看得我也有股衝動想在裡頭看書。

手扶梯(上上圖)相當長,盡頭的天花板上有丹麥知名抽象主義畫家Per Kirkeby費時一年的油畫。晃了一圈,感覺非常現代,有點顛覆我對圖書館的印象,但這樣的空間是令人愉悅的,副館長Steen Bille Hansen也說,它帶給全丹麥人、甚至全世界最珍貴的文化資產。(from the big issue)。猶記著在哥本哈根我兩常常處於飢餓的狀態(甚至大部分的旅行時間都是如此),那天已經走了一整天,到晚上已筋疲力盡,但仍要親眼感受一下傳說中黑鑽石的巍峨。走出館外的時候,我記得當時心中想著,如果現在是傍晚的時候,或是天氣很好的藍天,應該也很漂亮吧。雖只看到夜晚的光景,但那時疲憊的身心現在回想起來竟有些許懷念。這是我第一篇歐洲遊記(撇除該交的報告之外),起源是看了雜誌上的文章,那段過往瞬間湧現,可能就如同舒國治所說,"總覺這類景象有一襲自年少便感時時厭蔑而隨著歲月增老卻又樂於隨興揣想之無邊迷人。"

不用太久,當它已成過去,便無邊迷人。



2.8.12

/\

親愛的小腹,如果我說我不喜歡妳,妳會離我而去嗎?

31.7.12

窘境



一定得讓自己在迫切的窘境,
把自己困在最艱澀的時空,毫無頭緒。
前方如戈馬克˙麥卡錫在長路中所描述的,
一片蒼茫、無止盡的道路如同深淵,
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沒。有。未來。
卡謬說,若干年的貧困生活,足以逼造出特別的敏感,
無怪乎在資本主義行之猖獗的現代社會,人人無感。


無限迸發於行路之難。

23.7.12


這個城市看不到星空,
夜晚的燈火太亮,照得滿天光幕閃爍,
少了浪漫的星語,少了追逐星子敏銳的眼睛。
這個城市看不到夕陽,
大樓林立,高聳入雲,生活在地上的人類像是次等公民,
天空是屬於高樓裡的人才有的權利。

而雲,像是這個城市裡人們的所有煩惱,
吐煙圈一般地,吹向了天空,
形成廣袤灰暗的雲,壟罩大地,
以為拋掉就能一身輕,天真的無知,
但就如同煩惱永遠跟隨在身旁,
最終仍得回歸這片土地。

17.7.12

水,water


很多時候,常常希望自己是水。

很柔軟、輕飄自在,可順應各種環境,
依著表面張力,輕巧地延展開來,像張網般地緊抓著周遭,
不論改變形狀與否,適合以各種形態存在著。
同時也如刀般地堅硬,若真要切斷什麼,無往不利。

以柔克剛,它在我心目中是最佳註解。

水,由氫和氧分子組成,分子量18,密度在3.98度的時候最大,可逃脫熱脹冷縮的框架。
萬物源於水,地球上有百分之七十一為水覆蓋,
它是生命的起源,孕育一切。

然後生命誕生,越趨複雜,
時間似乎永遠只能往糾纏不清的方向去。
雖然人體百分之七十由水組成,可偏偏不是水。
人體有血有肉,這些物質調和出情感和溫度,
這些化學效應造就了生老病死,
造就了人生。
軀體固象化後,水的純淨即被袪除。


即使再怎麼渴望那份純淨,在本質上就不是了呀。
即使再怎麼說服自己,閉上眼仍感受得到心中的騷動。
答案其實很明顯了,只是不願接受,不願面對現實,
不願面對自己。
只想永遠望著他方,欣羨不屬於自己的那份。


深呼吸吧,
然後張開眼,創造自己的世界。

11.7.12

末日之前的末日


路邊站著一個女人,邊抽菸邊講手機不知道在謾罵什麼。
公車上沒有位子,婆婆媽媽還是OL仍然奮不顧身向前衝,不管他們的包包打著了誰。
忠孝敦化站的ZARA假日又在排隊,為了買衣服或是吹冷氣。
街上每個人都瞇起眼睛走著,心裡盤算著晚上這個夏天該用多少眼霜來袪除細紋。
燥熱降低了人們對蛇虫蚊蚋的耐受度。
書店架上分門別類,文學藝術身後就是未來工作在哪裡、三十五歲前一定要養成叭啦叭啦,啊,好矛盾,就跟人生一樣。

到底是天氣的關係還是賀爾夢的關係,
今天是2012年的其中一天,末日尚未到來,
我卻覺得身處末日。

農夫們熱,狗兒們熱,所有生物非生物皆熱,到底這個字眼今天被台灣人重複了幾次。
異鄉人裡好像也是一直重複這句話,天氣熱,陽光依舊熾熱而耀眼。
只差一個工具。
新聞說考慮擬熱浪假,超過38度,隨即又自打嘴巴說台灣上個月出口量減,
企業不能再休假了。

路邊這時候傳來康是美的廣播說我們是幸福的員工。

3.7.12


我腦中常常浮現出整座城市燃燒著的畫面,轟轟烈烈地。
是否代表淺意識中有什麼慾望呢?

最近聽到"冷處理"這個名詞,
在事情發生的當下,先別急著解決,
冷靜的想一陣子,再做再說。
想想覺得頗有道理,凡是本不該焦急,急了壞事,總會說出不合時宜的話,
事後才後悔。

可是啊,
這也許只適合某些場合,
在某些方面,我是一個當場不把話說清楚事情不解決就無法繼續的性格,
憋在心裡總有不快。
無法忍受、無法忍受,就是無法忍受嘛。


說了傷心,不說傷身,
人就是這麼矛盾的動物。



1.7.12

想回到這片天空之下


得要花心力才能保有自我,
才能比蜉蝣要來得好一些些。

yes, sensitive to cold, not afraid of cold.

10.6.12

需要的東西


有的時候我們很努力的跑著,追著前方不知道是甚麼的光,總是停不下來,好像一停下來就會"輸了"。

輸給誰呢?永遠在追趕、永遠在賽跑,氣喘吁吁卻不知道為什麼而跑,害怕停下來的空白,害怕失敗,害怕空虛,害怕時間洪流,害怕追不上這個社會。

可社會進步得太快了,怎麼追都追不上。一陣兵荒馬亂後會發現重要的東西一一遺落在半路上,那些簡單的快樂。

我記不得這個星期回了幾封信、傳的line訊息是什麼、瀏覽了什麼網頁又看進了什麼新聞、吃了幾餐7-11、在FB上嚷嚷了什麼回覆了誰的訊息。

這些東西如過眼雲煙,若不特別記下便轉瞬即逝。

但我記得從前將珍藏的簡訊一封封抄寫在本子裡的心情。
第一隻手機是Nokia8250,上課喜歡隨性改待機狀態,還有無聊時的貪食蛇。
那一晚坐在客廳看著藍色大門,印象最深的畫面是孟克柔在海灘上搖啊搖,
之後就到唱片店買1976這張因為專輯封面的CD。
那時候書桌前總是攤著CD的歌詞本,中英日文只要看久了就會唱了。
我記得小學第一天上學因為太興奮而捨不得將書包放下,硬背著吃飯。
中午吃著昨夜留下來的便當,蒸過後特有的味道。
第一次使用電腦玩小丸子的益智遊戲,第一次用數據機撥接上網。
第一次動手組裝四驅車,學著小烈小豪在家裡跟著車子跑步。
第一次用隨身機聽CD是張惠妹的聽海,被海浪的聲音感動得起雞皮疙瘩。

我想起那些珍藏的東西。

也許之後我會用智慧型手機取代這個4年的夥伴,也許會換隻手表讓這隻陪伴我10多年的退休,也許會越來越少買CD,也許還是會因為時間關係常吃小7,也許世界的腳步會更快,自己的腳步也更快,也許也許。


但我還是想好好握住這些屬於自己的東西,
還有,記得我自己。

8.6.12

芥末


昨日意外地嚐到真正用山葵研磨而成的芥末,那新鮮的口感帶著植物的甘醇在嘴裡綻放。
這叫人接下來如何屈就一般的化學芥末啊... 。

就在大啖美食之際,途中發生了小插曲。三位客人走進,是一個家庭,爸媽和年約4歲的小女孩,主廚特地為她烹煮特別的日本料理。精湛的刀工、細膩的處理食材和揉捏握壽司的巧手,每回看著壽司師傅總不自覺地注意他那雙手,像是為了創造一道道鮮美又巧奪天工的藝術品而存在著,最終再傾注心力地擺盤,完成一道融化在嘴中、鮮美四溢的藝術。

特製的烤魚完成了,端到小女孩的面前,父母諄諄地告訴她,這可是大師的料理喔,看起來很好吃呢。誰料小女孩非但不領情,立即大聲嚷嚷:我不要葉子,我就是不喜歡葉子嘛!
原來是師傅在擺盤的過程中為了美觀,在旁放上幾片葉子做為點綴,看樣子不得小女孩歡心,便急忙拿下,道歉著說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在旁的眾人皆笑了,其他主廚們、用餐客人們、一旁的服務生,包括我,通通笑了。大概是感於此小孩純真的性情,好惡明於心、表於口。隨即又轉念一想,大抵孩子們不都該這樣明顯地表現好惡嗎?為什麼長成大人之後,很多的心情或性情便完全不能表現出來、只能悶在心裡不快活呢?如果人生是一連串社會化過程,那麼人們學到的就只是不斷地自縮、假以禮貌之名行悖心而言之實,然後隨社會同流合污,毫無自我。

嗟哉,衷心期望這女孩能繼續保有自我的純真,也作為給自己的一個警惕。


29.5.12

橘紅色


這是好久之前的事了。
那天天氣很好,隨手拿起相機便往山上衝去。
汗流浹背地走了一陣子之後回頭看到這個光景,想也沒想的按下快門。

日落夕暮,沉甸甸地簡直在暗示我接下來的心境變化。

有的時候,錯過某個時點,無論再怎麼追趕,好像永遠也無法回去了,
這陣子不斷想起半生緣的曼楨和世鈞,若真的能回頭,該是哪個時點呢?
牽一髮動全身,若當初再努力找些,說不定就能發現曼楨被囚禁的蹤跡,若兩人沒有吵架、若世鈞之後沒和翠之結婚,或者,兩人本不該墜入深淵?
現代人喜歡說,回過頭去看人生,每件事情都有它的意義。
是否為結果論不重要,只要合乎邏輯,一切便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也許真是這樣。

錯過某個時點沒關係,回不去也沒關係,
因為你仍持續走著。
只要一直走下去,會看到更多風景、遇見更多人、聽到更多話語,
那之中包含著將妳救贖的物件,
肯定存在的,
只要你繼續走下去。


我很喜歡橘紅色,沒來由的。

若硬要擠出個理由,也許是,
它能夠同時沉寂蒼涼,卻又亮麗耀眼。

如同那小小微弱的光。

27.5.12

旅途上


公車上的老人因為車停得不準讓他無法一腳跨上來非常生氣的咒罵著,醫院裡老人們為了醫藥費健保費生活好苦唉著,活那麼久幹嘛?吃那麼多藥幹嘛?不就快死了,有差嗎?隔壁鄰居整晚喝酒嗑藥嘆著人生苦短應及時行樂,隨著半夜野貓悽厲的叫聲,整座城市被灰靄的迷霧罩著,天空再怎麼藍仍是高得攀不得。

在太陽照不到的地方,這些晦暗滋長著,毫無顧忌的。


每天過著日夜顛倒的日子,看著一本又一本小說散文愛情故事冒險日記哲學思想社會創新,
直到腦子塞不下東西了,直到心再也想不了其他種種,
很寧靜,很祥和。

人的一生,總是在追尋生命中的光,而走在漫長的旅途上。
這是星野道夫說的。
他一定是找到了那道光,才選擇在棕熊朝他攻擊的那刻,拿起相機而非逃跑。


走吧。

25.5.12

F蹲在牆邊,以細微到幾近聽不見的聲音,低聲啜泣。
K走了過來,差點沒踢到他,著實被嚇著了,便問他怎麼了。

他們兩個其實沒有很熟,在公司裡只是單純的同事關係,偶爾可以從上司那兒聽到對方的名字。

F說,很複雜,沒關係的,等會就沒事了。
K聽完了便離去了。

一回頭過來F發現他正被水從頭上倒下來,唰地,全身濕透。

K說,枯萎的花需要水,澆一澆就沒事了。妳是枯萎的花,我來替你澆水,就會沒事了。

他們兩個真的不大熟,但這會兒,F覺得內心溫暖了起來。

不冷的紅茶


小川洋子有本書叫做「不冷的紅茶」。
這個心境真的很棘手,已經冷了的紅茶,放在那兒喝也不是,不喝也不是。
或說更像是夏宇的難以回收消滅困難。

21.5.12

看見了嗎?
微小虛弱的火苗,在風中慘白地搖盪,使盡全身力氣抵擋外界一切力量。
那氣若游絲的求救,聽見了嗎?


嗯。妳說知道。
同時,輕巧地順手將它撚滅。





17.5.12

suddenly i miss everyone



想起天空爆炸的專輯,響起第一次聽到後搖那種時而低迴時而爆炸的旋律。
suddenly i miss everyone, everything.

一年365天,每天都貼上專屬的日期標籤,
隨著時間流逝,這些標籤開始有了意義。
比如說3月29號,對我而言,從前只有青年節的標籤,
但在六年前,我說它值得紀念,因為在那天我交了人生中第一張白卷,
作為青春瀟灑爽快的印記之一。
今年,它再度成了值得紀念的日子,藍眼帥哥走了的那天。
從此之後每當329,除了許榮助保肝丸之外我又多了幾分情緒。

想到在日曆上面,每天隨著發生的事件而貼上不同的標籤,好事就貼上鮮明的黃色,壞心情就貼上灰色,然後一層層的覆蓋,最終會是幅怎麼樣的日曆呢?

如果黃色比較多就好了。

16.5.12

陽光


我揮著汗、氣喘吁吁、努力地一次次爬著,卻又一次次地重重摔落。
有人說寧願把自己丟進溝裡好好打滾,也不要跨過去永不面對,

而我已經在溝裡翻滾到全身是泥,很久很久沒有太陽了。

潛伏


細數日子,一切發生過的、正在發生的、未發生的,全都交纏在一起,往下沉去。
窗外響起了一聲聲按著節奏、規律的頻率,像是在提醒什麼事般,
也許是在倒數。